廣告道:是甜蜜?還是負擔!




  電影常有一個叫「續集魔咒」的慣例,也就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通常拍到第二集,還能維持一個水平,但是不知道見好就收,往往從第三集開始就成為了一場悲劇,更甚者,續集的開始就是一場惡夢。

  想不到「續集魔咒」其實不只適用於電影,對電視廣告這同為影像媒介的作品也有一樣的威力。

  相信大家應該都記得,以一句品牌Slogan「我們結婚吧」深植消費者心中的喜餅品牌「伊莎貝爾」,在2009年一連串以十二星座為主題的廣告,讓這個老字號的品牌成功的靠著電視廣告及網路完整版的創新手法,在年輕消費族群中打開了知名度。

  不記得沒關係,讓我們重溫一下,這個拍得其實還不賴的廣告。


  接著,2010年,「伊莎貝爾」的廣告走的依然是相同的路線,透過主題戲劇的呈現,來表現廣告的張力。只是一改過去容易讓消費者置入以及期待的十二星座,2010年的廣告是以「失去」為訴求,號召情人們珍惜身邊的所愛。


  出來的效果,當然不如「十二星座系列」來得吸引人,除了從驚人的十二支廣告,減少為三支,無法達到鋪天蓋地的效果外;星座其實除了會讓消費者下意識的置入自身於廣告中外,她還帶了那麼一點期待,當你看了第一支,會接著想看其他的,會想知道自己的星座,或另一半、朋友的星座如何呈現,不知不覺背嚴重的洗腦。(其實我一直想,用十二生肖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效果?)


  到了一整年都適合結婚的超級旺季,民國100年(2011年),「伊莎貝爾」的年度廣告,雖然依然是創意十足,也成功的透過網路及社群,達到一個程度的宣傳效益,卻是完全的失焦。如果還沒看過廣告的朋友,請先服用:


2011 伊莎貝爾 還不錯系列 - 咖啡篇 網路版



2011 伊莎貝爾 還不錯系列 - 藝術品篇 網路版


2011 伊莎貝爾 還不錯系列 - 水龍頭篇 網路版


  這三支廣告,其實真的不是拍不好,不但創意、歡樂度十足,還成功的捕捉到現在人生活壓力的龐大,廣告本身具有相當宣洩壓力的功效。尤其是「咖啡篇」更是成為了無數上班族的分享焦點。

  只是,大家在宣洩完壓力後,廣告本身的主要訴求,卻失焦了。以往深植消費者心中的那一句「我們結婚吧!」似乎說的越來越小聲。

  分析三支廣告,可以發現到一個共通點。有別於過去廣告中,2011年的年度廣告,似乎都將女人定位的很苦命跟辛苦。在廣告中,女主角總是幾乎素顏登場,表情也是充滿了無奈跟疲憊,完完全全的捕捉到了現代人的表情,這很好。接著劇情大概都是,透過一個適當的宣洩,以及背後的故事-男主角英雄式的一句「我們結婚吧」,讓女主角脫離了艱苦的命運。

  不知道當大家看完了2011年的「伊莎貝爾」年度廣告,心裡的想法是什麼?

  其實不只是喜餅,只要是與婚禮相關的產業,行銷的訴求無非都是在於「幸福」感的營造。這一點,2009年的「十二星座」是相當成功的案例,無論是男生或女生,透過十二段浪漫的劇情,都能深刻的感受到那個求婚的喜悅。

  至於2010年,走的則是另一種味道的感動,一種失而復得,如同孩子找回心愛玩具的那種喜悅。透過這個喜悅昇華為一種珍惜,延伸出幸福感。

  至於2011年,重心似乎完全聚焦到他們主要的消費族群,女性消費者上面。三支廣告中,男生的形象是單一,模糊的;不需要露臉,只需要出來扛下一切的重擔,似乎這樣就是所謂的幸福。

  問題是,這個幸福會不會太「沈重」?

  結婚是一個龐大的開銷,相信這是每個結過婚的人都知道的事,尤其是在這個景氣不是那麼好的年代,「伊莎貝爾」2011年的年度廣告,似乎是那麼的失了焦,讓我感受到的只有上班族宣洩壓力的快感,當反思結婚的意義時,似乎成為了鋼鐵男子們肩上無比的重擔。

  尤其是在「咖啡篇」當中,男主角對著女主角說:「工作那麼辛苦,不用作了,我作就好!」那聲音聽起來完全是沒有元氣,那句「我們結婚吧」究竟對男人來說,是美夢,還是夢到就會驚醒的一個惡夢呢?

  同時,似乎還必須思考的一點是,結婚雖然是新娘最大,但是在東方社會,通常求婚的人還是以男性為主,結婚開銷也幾乎都是落在男性的身上;在看了這三支廣告後,有多少男人說的出「我們結婚吧!」這句經典Slogan呢?主要消費訴求對了,卻沒有抓到消費族群的錢,似乎也無法發揮完全的效益!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在這個大家搶著結婚的民國100年,廣告似乎是拍得有噱頭,夠吸引人才是真正的效益。

  同時,比起其他喜餅品牌,「伊莎貝爾」的廣告一直都是水準之上,期待接下來能有更亮眼的作品,喚起有情人對於婚姻的幸福渴望!

  我們還是要鼓勵,創意無價!








facebook直接追蹤發文動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