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檔內容同步上架各大Podcast平台,請點擊收聽 >>> https://mktru.tw/podcast
這一集來聊一聊有些企業可能會關心,關於接下來的市場情況,還有到底該不該漲價的問題。
這也是我在2022年年末跟客戶開會時有討論到的問題,基本上關於要不要漲價我一直都認為只要有利潤方面的考量就該漲價,但很多企業可能會擔心如果我今天漲價後賣不出去該怎麼辦?畢竟企業還是要維持基本現金流,沒訂單更讓人胃痛,這就是我們今天講跟大家聊的重點。
最近這一段時間有很多的企業都紛紛宣布漲價,就媒體有見報的就都是像三商巧福、摩斯漢堡這類連鎖企業,特別是麥當勞除了又漲了一波外,還重新調整了產品,汰換掉一些產品,同時有去修正麥香魚跟大麥克的麵包體,一部分可能也是製程跟成本方面考量。
漲價之後會被媒體報導的都是一些知名企業,可能有更多的小型商家或者是中小企業他們也選擇漲價,只是沒有被公佈出來。
企業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機點漲價?除了已經被成本追著跑到撐不下去,應該也是擔心2023年才會有其他像是成本高漲,又或者是消費緊縮造成訂單減少這些問題發生,因此要先將利潤空間騰出來。
2023年到底整體市場情況會怎麼樣?雖然說很多的市場專家或者是企管顧問都對2023年不是相當的樂觀,還是我的想法還是跟我在EP52那一集講得差不多,如果還沒有聽過那一集的可以去聽一下,多刷一次收聽次數。
------
這裡簡單補充一下我個人最近一些想法,2023年確實可能會很辛苦,但也不是所有產業,我們應該要依據不同的產業去做不同思考。
台灣經濟主要是以外銷出口為主,所以很多的顧問可能都會從整體大市場的角度來做思考,從這個層面來看的話製造業確實在2023年至少上半年會比較辛苦一點。
但是目前觀察歐美市場的情況,其實不管是零售業還是餐飲業都有逐漸復甦跡象,除非全球疫情又再次回到三年前的狀態,那可能會有些變數。
但是就目前新變種病毒其實在致死率方面並沒有3年前那麼高,加上各個國家都已經完全解除封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要重新回到許多國家都進入封城或者是市場停滯的狀態,原則上是不太可能。
如果真要我想2023年有什麼樣的風險的話,可能最近各個國家都有新一波感染出現,包含美國出現新的變種病毒,日本在前一段時間中國人都還沒飛出去就已經一天爆出了幾百例死亡案例。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國家如果還是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可能就會發生企業有員工因為確診無法上班,而且這個比例可能會逐漸提高後,慢慢公司也會陷入運作停擺狀態,這樣的狀態只要維持幾個月,對整體市場其實還是會產生一些影響。
這種狀況有沒有可能發生喔?我前幾天就看到我一位朋友在臉書不斷update他們公司的確診情況,反正辦公室從原先一兩個人傳出確診,到後來慢慢的增加,最後貼出來的消息是我朋友的確診證明,還留下一段話:整間辦公室只剩下一個人沒有確診,而那個人並不是我。
當多數員工都有5天到7天沒有辦法上班,這家公司基本上那一整個禮拜就完全是陷入停擺狀態了。
這或許是2023年第一季,大家可能要格外注意。特別是接下來要進入農曆春節期間,我們這幾天的境外確診病例也不斷的提高,這可能都會形成在一月跟二月時一些危機因子。
------
如果不談製造業的話,我們就零售業跟餐飲業這兩個角度來談,其實我個人並不覺得零售業跟餐飲業可能會產生多大影響,如果真有些許影響出現大概就是我在EP52那一集提到,當每天都有幾百個人在排隊等換護照飛出國,接下來就要進入春節連假跟228連假,可能2023年第一季都會有大量的人出國,大家都把錢留著要到國外花的消費轉移,或許對零售業者來說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前兩個月應該有些零售業者有感覺到市場有死灰復燃跡象,大家的業績突然都變好了,特別是十二月。這種情況跟歐美十一、十二月的市場表現亮眼差不多。要格外注意一個可能,就是這個業績提升是不是因為節慶紅利拉抬的。
歐美十二月整體零售跟餐飲市場復甦基本上就是建立在聖誕節這個檔期上,以華人國家來講農曆春節其實就很像是歐美的聖誕節,香港的零售市場也因為容易春節的利多而產生了明顯的提升。
所以這個月是相當值得觀察的一個時間點,因為農曆春節的紅利差不多也已經要到盡頭,假設從下個禮拜開始大家的業績開始慢慢下滑,那麼等到農曆春節結束,進入二月之後是否還可能會維持正月增狀態?
當然等到那個時候,發現狀況不對要反應可能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可能需要先預警悲觀一下。
零售業原則上2023年上半年還是要先控制好你們的行銷成本,如果你本身所販售的產品屬於週期型產品、消耗型產品或者是日常用品,像清潔用品這類的東西,你可能在漲價這部分就別那麼衝動,這部分我們後面會比較詳盡的來跟大家聊。
而如果你所販售產品是非剛性需求品,那我會建議可以思考一下漲價的可能性,首先就是非需求品在消費轉移產生時會受到影響性比較大,再來就是消費者回購的頻次也沒有相當高,所以盡可能讓每一張訂單都能夠確保利潤是比較適當的做法。
而如果你本身是餐飲業的話,為什麼2022年末這一波漲價很多知名連鎖餐飲企業都宣布漲價,因為勞健保費用跟員工最低薪資都調漲了嘛,而餐飲業普遍都屬於固定成本比例高於變動成本的財務類型,這就造成許多餐廳會預警先行調漲,因為接下來很有可能食材方面也會有漲價的風險存在。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餐飲業者除了調整價格控制利潤外,更重要是要思考怎麼去提高整體營業的效率,如果說增加翻桌率的可能性不高,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的提高客單價,從提高坪效角度思考。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你本身是一個複合型業者,例如你有經營餐廳但又同時有自己有工廠去製作一些所需產品,接著又有經營零售來販售自家生產商品的話,可能你在整體面對2023年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跟問題,會有比較大的彈性,相對會比較反脆弱一點。
這類不管是經營電商還是做數位行銷、數位轉型相關的論述,不只從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我就在Clubhouse上開房常常談,甚至我在去年四月跟五月的時候也分別有錄了EP22跟EP29兩集podcast談。
如果到這個時間點,危機可能再次發生了,你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只能說都已經熬過三年疫情了,要不就咬咬牙再多熬一個2023年?
------
討論到漲價有個議題也很值得拿出來跟大家探討,接下來談的內容其實我在上週的IG裡面已經有以每日觀察的精選輯發布出來了,內容大致上都差不多。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新聞在討論,目前原物料成本都不斷增加,為什麼有很多的糕餅業者推出的年節禮盒卻都選擇不漲價?
這個議題相當值得討論,當然我們這邊所提的糕餅業者不是像陳耀訓那一種你要買它一盒蛋黃酥還要跟搶演唱會門票一樣搶,搶到票甚至還可以在FB上面炫耀刷很多的讚這種現象級糕餅品牌。
如果你已經做到像陳耀訓這樣,很多人都不惜在上班時間上網狂刷搶票只為了買到你的產品,你卻在成本不斷地消耗掉自己利潤的時候還選擇不漲價,我只能說你很善良,很棒。
為什麼這一些糕餅業者都會選擇不漲價?相信背後的原因各位做生意的人應該也都很清楚,因為怕漲價了消費者就不買嘛,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就來討論企業在思考漲價的時候可以從哪幾個角度來做評估?基本上就是3個方向:
- 週轉率跟利潤得出的最終獲利。
- 一次博奕或多次博奕?
- 貨架競爭。
首先就是最基本的薄利多銷,其實對糕餅業者來說,農曆春節跟中秋節算是兩大檔期,雖然從糕餅的角度來說可能業績不如中秋節,但相當多糕餅業者其實一年可能就是吃中秋、春節跟端午三節,因此在大量訂單可能都必須趕工情況下,許多業者可能原料都先大量採購,成本可能也多少有控制住,即使跟過去幾年比還是會偏高,但也不至於無獲利。
在訂單量體夠大、週轉次數能提高情況下,藉這個機會多收一些現金進來也未嘗不是錯誤決定。
------
薄利多銷又需要考量什麼?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究竟這門生意是一次博奕還是多次博奕?
一次博奕指的就是消費者來消費過一次就不太有機會再來,遊樂園跟休息站的賣場就屬於這一種。
婚紗攝影雖然消費者一生照理說也只會消費一次,但是因為還有口碑推薦機會,因此不完全屬於一次博奕,畢竟我們應該也不會特別推薦親友到遊樂園或是國道休息站用餐。
如果屬於一次博奕,那當然就是要盡可能提高消費者每次消費的「單價」跟「利潤」;相對來說如果屬於多次博奕,因為殺過頭可能會造成顧客流失,自然下手力道不能太大。
那麼年節糕餅到底算是一次博奕還是多次博奕?如果單看節慶的話可以算是一次博奕,畢竟消費者今年中秋跟你買,明年會不會跑單也無法確定。
那麼為什麼糕餅業者不乾脆呼應成本現況漲價?關鍵就是這些禮盒也不是買來自用,幾乎都是買來送禮,因此比較偏向婚紗攝影的「口碑」機制。
今年的潛在客戶有相當多可能都是去年收到禮盒,覺得產品還不錯的「推薦客」,這時如果價格過高可能會造成這些口碑效益無法體現。
這部份考量就牽涉到第三個,其實也是業者可能都會相當在意的「貨架競爭」。
------
貨架競爭本身其實也是一種博奕,只是前面提到的一次博奕、多次博奕是品牌跟消費者間博奕,而且場景相對單純。而貨架競爭的博奕是品牌跟品牌間博奕,且在對方攤牌前你並無法知道結果,而等到對方攤牌你才行動,在行銷上已經晚了一步。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企業使用奈許均衡、智豬博奕這些博奕理論來做決策思考,如果以奈許均衡來看,所有品牌都漲價其實是最佳奈許均衡狀態,但是如果有其中一個品牌不漲價並以此為廣告主打,那就可能獲得更多訂單;漲價的如果是知名品牌可能就是維持基本訂單量,不知名品牌漲價訂單收益則極低。
但是可能所有品牌都同時漲價嗎?可能性相當低,因此這個時候最安全作法就是選擇另一個相對低收益的「壞奈許均衡」。
不漲價犧牲利潤不代表就是不好,關鍵是品牌能否衝高訂單數,又或者是創造多次博奕,否則真不如漲價將利潤轉進廣告上。
------
如果聽完以上的內容,你發現漲價或許對於你接下來一整年是會比較正確的選擇,大家不妨可以現在開始思考一下該如何漲。
我個人是建議漲價不要太過於片面,就是抓其中幾件產品就瞎漲一通,你們應該全面地去評估每一件產品的周轉率跟利潤,找出一個最大化利潤比較適當的漲價幅度,也未必一定要因為只有某個產品成本提高,把所有的漲價幅度全部集中在該產品上,這部分相信你們看看一下去年的整體銷售情況,應該會有比較明確的方向。
如果要漲價的話,也建議等農曆年過後再來宣布漲價消息,原則上如果你本身不是一個知名品牌,你就算在粉絲專頁上面宣佈你們要漲價了,也不會有太多的外部目光關注這件事情,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但是為什麼要選擇在農曆年後,已經錯失了上一波年末跟著大家一起跑的漲價潮,這個時候當你選擇在年前漲價,消費者的印象會特別的深刻。
上禮拜出差的時候,在計程車上司機聽我說是做行銷,問我怎麼看接下來的景氣,接著問我那麼多東西都漲價,之後是否可能調回來?這個問題其實也相當有意思。
如果今天大家都跟著漲價,這個時候即使各項成本價格都下降,但是只要商家跟品牌都不降價,那麼就會維持一個平衡,這個對品牌來說最好的均衡型態。
但是問題就在如果今天有人跑出來開第一槍,那就會對市場造成影響。
一般零售品只要需求還在,消費者終究要買,除非企業庫存過高,否則可以維持這個平衡很久。
即使2023年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悲觀,接下來也許農曆過年後整體市場的狀況是一片大好,我也會建議在利潤考量情況之下盡量先把價格稍微調上去,多騰出一些利潤空間。
即使最後其實成本也沒真漲多少,但是當大家都沒降,你第一個出來喊個「物價成本恢復水平,降價感恩季」,大概除了你的黑粉,沒人記得你先前漲多少,只知道你降價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