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經過一年多之後,針對整個市場跟Facebook的行銷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針對「社群行銷」是不是適用於房地產業者,也有了一套新的想法。房地產業是不是就不適合進行Facebook行銷?其實可以,但是你應該學會先拋掉社群,單純就工具來思考針對行銷。
房地產銷售在社群的應用上,在中國是相當常見的事,幾乎每一個建案都有一個微博。分析透過社群平台操作房地產商品,其實具備了幾個優勢:
一、低成本的自有媒體。
二、適合主打年輕族群的低總價建案。
三、適合用擺放次要的感性面訴求。
那麼在操作上,又該如何進行才是較為適當的方式?我個人大致上提出幾個房地產在社群上操作的幾個重點。這類的作法,其實只要是捕捉客戶的方式是相同概念的產業,也都適用,差別就在因產品價格跟目標客群的不同,所產生差異性,進行操作方式的調整。
圖片擷取自LINE@生活圈 |
l 分眾行銷:懂得利用不同的工具,差異化經營
單就房地產銷售來說,可以將客層區分為陌生客、賞屋客跟有效名單客戶,針對不同的族群,該如何接觸並讓他們接收到有效的資訊,其實導入社群平台的操作,是具有優化傳統工作的效果。
l Facebook行銷;將你的粉絲專頁視為廣告平台
在Facebook的操作上,我則認為應該將其視為是接觸潛在客戶的「廣告平台」來使用。單純針對所擺放的銷售、產品及活動內容進行廣告投放,是不是有很多粉絲加入則是次要。
單就這一點而言,透過Facebook廣告提供的居住區域、年齡、婚姻交往狀況等各項目標族群投放條件設定,其實可以更有效的將你的建案訊息,釋放給更多可能有效的潛在消費者。更重要的一點,與動輒幾萬甚至是一二十萬的報紙稿相比,透過Facebook廣告可以觸擊到的群眾及投入成本,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l 內容行銷:透過平台釋放對銷售而言次要的感性訴求
一般來說,房地產廣告在操作上大概以戶外POP、報紙稿及派報DM為主,由於廣告成本相當高且有版面的限制,多數都會以理性的銷售資訊為主軸。但是有時候,感性的導入生活及居住氛圍的資訊,卻也可能是促成銷售的「誘因」。
同時,從消費者面來思考,低總價的首購客群多數可能是每天多數時間都在為生活打拚的工薪族。社群的建立,不外乎也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在下班或閒暇的時刻,可以靜下心來透過網路好好的「瀏覽」你的房子。理性推廣與感性呼籲,哪一個能勾住購屋族的心呢?不妨可以多方嘗試。
l O2O行銷:利用打卡規劃賞屋活動
針對已成屋或是建造中的建案,一定會有一個「地標」,結合Facebook提供的打卡功能,銷售人員可以規劃各種活動來刺激賞屋群眾打卡,甚至是吸引客戶前來賞屋(為了贈品前來的無效客風險高)。
這樣的操作無非是希望透過賞屋客的社交圈,帶來更多與他條件相當的潛在客戶。
l 利用社群平台,卻該學著「拋掉」社群思維
雖然說利用的是社群平台,但是針對房地產買賣這個產業來說,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銷售其實是階段性的行為。建立一個「持續性」的社群,在這個業種當中並非具有絕對的必要性。
當然如果是以非建案方式,由房仲、代銷公司或是建設公司自行建立公司/個人的品牌社群,逐漸累積出自己的投資客粉絲,對於未來的銷售來說,也是一種幫助。
不單單是房地產銷售人員,各種行銷人員對於行銷工具/平台,除了思考是不是當用,更該懂得如何與傳統的行銷方式進行比較,找出更具效益的搭配方式。
facebook直接追蹤發文動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