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在提供個人帳號轉為專業模式後,接著開放可以付費取得藍勾認證,並已經於澳洲及紐西蘭進行測試,官方宣佈付費認證權益包含擴散及觸及增加,但這個相當多企業引頸期盼的buff卻只有個人創作者可以課金擁有。
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業品牌於Meta雙平台上進行社群行銷或許將會遭遇更加嚴峻的流量阻礙。但是在探討擴散率可能更低前,或許相當多商業品牌必須先正視目前社群行銷盲點,還有該思考又該如何調整未來社群行銷策略。
個人創作者提高曝光是否排擠商業內容?
這對於企業粉絲專頁來說可能並非是件好事,企業真正的社群危機可能才剛開始。因為目前品牌經營Facebook跟IG遭遇的擴散率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這幾年平台用戶並沒有明顯增長,但是投入社群行銷的品牌越來越多。
這個問題除了造成企業粉絲專頁即使只是想針對粉絲曝光也會因為「商業內容比例」而無法取得高比例觸及外,廣告競價成本逐年高漲也是大家更加有感的問題。
而接下來當Meta更聚焦於為這些有付費的個人創作者曝光時,會不會更進一步排擠到商業粉絲專頁的曝光機會?在問題實際發生前,我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是塗鴉牆的欄位就是這麼多,當還要讓用戶沒追蹤的個人創作者曝光,又要擠掉誰的內容?
如果因此降低好友的內容,那麼FB跟IG這個平台應該也沒多少行銷價值了,因為用戶只是會因為一直接收到非「社群」內容慢慢離開這個平台。
減少非付費的商業內容,應該是一個最大化收益選擇,但這也意味著企業未來想要在Meta的平台當中獲得更多觸及,就只能投入更多的廣告預算。
商業品牌社群行銷,要回歸到最終目的思考。
我個人相當喜歡「上海華與華」創辦人華杉說過的一句話:無論行銷還是設計,都必須服務於最終目的,沒有服務最終目的之行為都是做虛功、廢動作。
該如何將自己的行銷策略跟設計方案服務於最終目的?首先做之前必須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做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做完之後要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老實說相當多品牌的社群行銷策略都不需要談後面「做的時候」跟「做完後」,光是談「做之前」就已經相當多人都把最終目的拋到一邊。
如果企業經營粉專的目的就是為了賣東西,那麼就不要去跟風神小編。你們不是媒體,靠著流量就能活;也不是知名品牌,銷售就是最終目的。
對於商業品牌來說,所謂社群應該是經營顧客社群,別想著讓陌生人喜歡你,而是要想如何讓人來買你的產品成為顧客,接著再好好經營顧客社群關係。
企業又應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Meta社群行銷?
要嘛就是好好經營短影片這個目前主流紅利內容,但是內容題材還是能否創造高曝光關鍵。堅持要做圖文內容,就要確保初期少量曝光可以產生高互動,這對於目前互動已經不踴躍的品牌粉專來說並非易事。
如果FB跟IG對你來說還是相當重要行銷管道,我個人的建議是:企業未來針對社群平台更可以拋掉所謂的社群黏著度,想著該如何銷售就好。
真要花錢也是投入在廣告上以銷售商品為主,而平時社群貼文則是要更聚焦於傳遞商品價值。
Meta發展重心越來越偏向個人創作者,對於商業品牌來說到底是利還是弊?是否企業創辦人都該出來當網紅?這一集就從Meta付費認證延伸討論,聊聊企業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Meta社群行銷。
本集討論概要內容如下:
一、Meta推出的付費認證方案為何?
二、付費方案對個人創作者就是利多嗎?
三、當個人創作者獲得流量buff,商業品牌又如何?
四、企業進行社群行銷常見哪些盲點?
五、面對未來Meta雙平台,企業如何進行社群行銷?
音檔內容同步上架各大Podcast平台,請點擊收聽 >>> https://mktru.tw/podcast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