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活動是品牌取得業績手段之一,特別是各種節慶或購物節時刻,也造成拿著活動行事曆畫地盤成為行銷人員年度工作。
但是否想過每個月辦活動是否真是行銷必要工作?沒有認真思考節慶跟品牌間關聯度,又或者促銷活動通常到最後只剩下「促銷」沒有「活動」,積極舉辦活動除了只是「用戰術勤勞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更可能為品牌經營埋下未爆彈。
節慶活動也並非能跟就跟,要思考品牌層級強度。
節慶行銷表面上來看就是弄個行事曆,把每個月有哪些節慶通通抓出來規劃活動,但是先前就提過活動其實也是有輕重度分別,盲目跟其實只是瞎給優惠而無法為品牌加值。
撇除掉那些小到其實沒有小編特別發文,可能根本沒人知道的小節日,單就台灣人已經存在認知的活動節慶來看,還是有個活動規劃層級感,主要便是:非文化型活動
→ 文化節慶
→ 與品牌定位相符節慶。
特別是針對農曆春節、情人節這類節慶文化符號。如果說是雙11、品牌週年慶這類「造」出來的活動檔期,要包裝一個專屬於品牌的符號也不是不行,但是因為這種消費型節慶本身就缺乏文化基礎,因此到最後都只是變成固定有什麼優惠活動來讓消費者記憶,無法對新客造成影響。
四檔主要活動,用四個活動元素做好新舊客品牌管理。
活動不在多在於能有效影響消費者,同時做到增加新客及舊客關係管理。
四檔主要活動便是兩檔「品牌型活動」跟兩檔「促銷型活動」,可以組合應用活動的四個要素「優惠」、「預期」、「重覆」及「參與」。
最基本的「優惠 + 可預期」就是銷售型活動的舉辦方式,如果品牌辦活動普遍都只想到給折扣、優惠,那最好是無法預期,因為如果有個品牌活動優惠可預期活動又過於頻繁,你身為消費者應該也很清楚該如何買,傻了才在沒優惠時候買。
但是雙11這類銷售型節慶就不需要思考那麼多,這種本來就是造出來的購物節沒什麼文化基礎,本來就是以折扣為主,你就每年都讓消費者預期在這些檔期買很便宜,他們時間快到就會自己有反應。
品牌型活動建議組合是「可預期 + 重覆 + 參與」,必須要固定在某個時間重覆舉辦活動,且最好是設計一些能引發品牌共感或是提昇服務體驗的行為讓顧客能參與,他們對品牌活動印象會更深刻。
而這兩類主要活動以外的次要活動,主要就是「不可預期 + 優惠」讓消費者摸不清什麼時候會突然冒出個活動;不然就是緊扣幾個節慶符號以「可預期 + 參與」方式來進行。
本集Podcast就針對幾個節慶行銷及品牌促銷活動可能誤踩地雷切入,探討什麼樣活動形式才能為品牌帶來延續效益。主要探討內容大綱如下:
一、節慶活動對消費者來說本質是什麼?
二、辦活動又是否有釐清活動重度層級?
三、促銷型活動及品牌型活動如何區隔?
四、如何整合四個活動要素規劃好活動?
音檔內容同步上架各大Podcast平台,請點擊收聽 >>> https://mktru.tw/podcast
0 意見:
張貼留言